环境文化

  潜江市位于江汉平原腹地,东经112°29′至113°01′,北纬30°04′至30°39′。北依汉水,南临长江,地处汉江下游,跨东荆河与上、下西荆河两岸;由县治园林镇沿汉(口)鱼(泉口)公路东至湖北省省会武汉市154千米,西至荆州地区行政公署驻地荆州镇75千米。县境最东端在东荆河左岸幸福闸之东,西端在四湖中干渠(总干渠上游段)右岸西黄家台,南端在五岔河南的窑台,北端在汉江右岸的刘家伙。东西横距51.3千米,南北纵长64.4千米,面积2000平方千米。


  地貌


  潜江市在地质构造上是江汉盆地的一部分,由该盆地的次一级构造单元潜江凹陷、丫角-新沟低凸起、江陵凹陷等组成。潜江境内呈现出河渠交织,堤防纵横,滩堤突起,垸田低平,碟状湖池锴落其间的平原地貌景观。潜江无山,地势低平,由北向南,由东荆河向其东西两侧腹地略呈倾斜。最高处在北部汉江右岸河堤村的朋滩及共和村的中端台,海拔均为38米,最低在南部两大垸农场的水产队,海拔24米。


  气候


  潜江市处于北纬30°附近,其气候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。四季分明,夏热冬寒,热量、雨量比较充足,无霜期较长。但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匀,容易出现旱象和溃涝。潜江气候宜人,年平均气温16.1℃,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949~1988小时,全年无霜期约250天。

教育文化

  截至2014年底,潜江市有基础教育学校228所,其中幼儿园90所,小学90所,初中26所,九年一贯制6所,完全中学5所,高级中学6所,特殊教育学校1所,中职学校3所,高职高专院校1所(其中江汉油田基础教育学校35所,包括幼儿园11所,小学15所,初中4所,九年一贯制1所,完全中学2所,高级中学1所,中职学校1所)。在校学生110237人,其中学前教育幼儿25607人,小学生45067人,初中学生22570人,高中学生16915人,特殊教育78人,中职学生5717人,高职高专学生3710人。专任教师8758人,其中幼儿园1081人,小学3105人,初中2324人,九年一贯制293人,完全中学473人,高中943人,特殊教育18人,中职学校214人,高职高专307人(其中江汉油田在校学生15432人:学前教育幼儿2401人,小学生5906人,初中学生4013人,高中学生3112人,中职学生850人)。义务教育巩固率97.24%,学前毛入园率86.2%,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2.7%。实施校安工程,推进学校扩容改造和信息化建设,全年教育经费总收入99827.6万元。

民俗文化

  从清朝道光年间开始,在江汉平原民间歌舞说唱的基础上,不断吸收其他剧作的剧目、声腔和表演而逐渐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地方艺术瑰宝——荆州花鼓戏,迄今已有150余年的历史。其唱腔曲牌约有八十多种,是湖北省三大地方剧种之一。它源于江汉平原一带的高跷、渔鼓、三棒鼓及薅草歌等民间歌舞说唱。


  江汉平原皮影戏是指流行在湖北省中南部的沔阳、潜江、监利、洪湖、石首、江陵、公安、京山等县(市)具有相同艺术特征的皮影戏。江汉平原北依长江,南贯汉水,又是荆楚文化的发源地,皮影戏在这里找到了滋生和繁荣的土壤。虽然其源头尚无法考证,但早在明末清初,这一带凡举办谢神会事,逢年过节都有唱皮影戏的习惯。日积月累便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雕镂特色。


  江汉平原皮影戏的核心地区集中在天、潜、沔一带,其显著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雕镂(造型)艺术,唱腔艺术和口头文字艺术等方面。


  江汉平原皮影的雕镂艺术,源于潜江的“汤格”和“郭格”,尤以图案精细、人物造型逼真与国内其它地区皮影造型比较,其工艺精细、造型生动、圆润舒展、以大见长,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。


  江汉平原皮影戏的唱腔以歌腔、渔鼓腔为主。特别是歌腔皮影中的“鸡鸣腔”,源于东周时期的楚国《四面楚歌》,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“活化石”。渔鼓腔出自旧时艺人的乞讨唱曲,调式多样,具有浓郁的乡土风味。


  江汉平原皮影戏演唱的剧目多达300多个,这些“剧本”实际上只有剧目的条文,在表演时全靠艺人根据历史故事展开情节和刻化人物。唱、做、念、打浑然一体。其口头文学艺术形式是江汉平原皮影戏的又一主要特征。


  江汉平原皮影戏包含的独特雕镂艺术和具有古朴的楚风、楚韵的唱腔艺术,具有不可低估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。